13-image  

很久沒為自己追的影集寫寫字了,

追劇的習慣沒停過,

有的劇已經是習慣,

有的劇是劇情引人入勝,但看完沒什麼想法,

但身為父母後,對於家庭劇的感觸就會越來越濃烈。

 

去年追完第一季,最直接的感想是,

幸好台灣應該還不會有像美國這麼「明顯」的種族歧視、槍枝性愛氾濫的問題,

但台灣學生沒有自殺的念頭嗎?

當然有,而且一定很多理由。

 

前陣子先追完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

基本公式就是媽媽沒自己,小孩渴望媽媽的愛,

連鎖反應式的幾近變態情感糾葛。

身邊一些媽媽朋友不是看了想哭,

就是認為太苛責母親這角色而不想看。

 

但其實回歸到自己身為女兒、母親的角色,

我倒是透過這系列影集去審視自己的人生,

慶幸的是,一樣的升學壓力,

我的父母不會有「我給妳這麼多,妳就該用成績來回饋我。」的壓力,

所以整個求學過程中,

我只有在國中升高中的考試壓力反應在我的生理狀態上,

其他的似乎都還好。

至於我對於自己的小孩,也沒往高端知識分子方向去培養,

甚至我身邊很多的母親,都是求得孩子平安健康快樂,

或許這齣影集,不過就是提醒我們身為父母的這輩人,

再多多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此而已。

 

離題了。

 

看完第二季,是中間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對話讓我感到震驚,

如同茉莉的最後一天

maxresdefault  

媽媽認為最了解女兒的人就是她,

但真的進入了女兒的腦子裡,

卻發現根本是陌生人。

 

13 reasons why 也一樣,

幾乎每個父母都說我最懂我的小孩,

但當庭訊開始時,聽到孩子的自白,

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小孩是陌生人。

 

庭外,Clay的父親很不解的問為什麼小孩都要保有秘密,

是因為羞愧?

是因為害怕?(但又補充現在沒在懲罰小孩,所以應該不會害怕)

還是因為怕被理解?

Clay說,怕被太理解、想保護父母。

 

看到這對話讓我好難過,越是親密的親子關係,

就有可能會形成這樣的模式,對想保護的家人報喜不報憂。

(因為我也是如此的想法)

那,這就會衍生問題,

當孩子面臨無法解決又怕父母擔心的狀況時,

該怎麼硬著頭皮去解決呢?

 

這在我腦裡翻滾了好久,我喚來貝拉,

對著她說,「請不要對我有秘密好嗎?」

可愛的大眼睛眨眨看著我說『媽媽,我什麼秘密都跟妳說呀!』

六歲的她如是說,十六歲的她還會如此嗎?

 

最後看到Jessica鼓起勇氣報案,

她父親對Justin說,希望你以後有小孩...

39181581_1650408028420050_8017176045671153664_n  

 

啊~我真心懂啊!!

 

抒發抒發,或許是隨著貝拉即將上小學而有感,

未來還有更長遠的路要陪伴,

希望我們有無畏的強大力量能守護著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